珍愛生命
遠離毒蘑菇
關于“預防野生蘑菇中毒”
每到春夏季節(jié)野生蘑菇生長格外旺盛,,是誤食野生蘑菇中毒的高發(fā)期,,需慎防食用野生蘑菇中毒。野生蘑菇資源比較豐富,,尤其是在具有潮濕土壤適合野生蘑菇生長的公園,、植物園、旅游區(qū),、林場等地,。
請廣大群眾增強毒蘑菇識別和預防能力,在外就餐時應索取并留存消費票據(jù)等有關憑證,,提高食品安全意識,。
一些野生的毒蘑菇與食用菇外形相似,鑒別需要具備專業(yè)知識并借助一定的儀器設備,,僅靠肉眼和根據(jù)形態(tài),、氣味、顏色等外貌特征難以辨別,,極易誤食而引起中毒,。
在野外,,無毒的蘑菇往往與有毒的蘑菇混生,無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絲的感染,。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無毒蘑菇種類,,仍然會有中毒的危險。
毒蘑菇所含毒素較復雜,,或因地區(qū),、季節(jié)、品種和生長條件的不同而各異,。蘑菇中毒潛伏期為2小時至24小時,,有的僅為10分鐘左右。誤食毒蘑菇,、肝損害型中毒最為兇險,,表現(xiàn)為惡心、嘔吐,、肝區(qū)疼痛等癥狀,部分患者可能會伴有精神癥狀,。目前對有毒蘑菇中毒尚無特效療法,,且中毒癥狀嚴重、發(fā)病急,、死亡率高,。
民間一些鑒別毒蘑菇的方法不可靠,主要有以下一些誤區(qū):
誤區(qū)一:顏色鮮艷的蘑菇有毒,,顏色普通的蘑菇?jīng)]毒,。事實上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,如灰花紋鵝膏,、亞稀褶紅菇都是灰色的,,致命鵝膏、裂皮鵝膏都是純白色的,。
誤區(qū)二:蘑菇跟大蒜,、大米、銀器,、瓷片等一起煮,,顏色變黑有毒,沒變顏色就無毒,。這種說法也是錯誤的,,我國的一些劇毒蘑菇跟大蒜、大米一起煮,,大蒜,、大米的顏色并不變黑,。
誤區(qū)三:生蟲、生蛆的蘑菇?jīng)]毒,。很多昆蟲,、動物對毒素的吸收與作用與人是不一樣的。劇毒的鵝膏菌成熟爛掉后很容易生蟲,,生蛆,。甚至劇毒的鵝膏菌經(jīng)口服喂養(yǎng)小白鼠,小白鼠都會死,。
誤區(qū)四: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,。受傷變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屬例如牛肝菌科、紅菇科的一個特征,,實際上,,牛肝菌科和紅菇科的很多種類是可以食用的,因此,,不能憑受傷變色或者有分泌物來判斷蘑菇是否有毒,。
誤區(qū)五:長在潮濕處或家畜糞便上的蘑菇有毒,長在松樹下等清潔地方的蘑菇無毒,。蘑菇的有毒無毒與生長環(huán)境沒有關系,,因為有毒蘑菇與其他蘑菇生長的環(huán)境是一樣的。
此外,專家建議吃蘑菇的同時最好不要飲酒,,因為一旦吃到的是毒蘑菇,,酒精會加速毒素的吸收。
1.不采摘
到郊外時,,不要因為好奇或為滿足口腹之欲采摘野生蘑菇或來源不明,、路邊草叢的野生蘑菇,而且至今還沒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鑒別方法,,我們不要輕易采摘不認識的蘑菇,。
2.不購買
請勿在路邊攤販隨便購買蘑菇,,即使在正規(guī)市場上購買野生蘑菇,也不能放松警惕,,尤其是沒吃過或不認識的野生蘑菇,,不要偏聽偏信,輕易購買,。
3.不食用
家庭要慎食野生蘑菇,,集體聚餐、餐飲服務,、民俗旅游等不要加工食用野生蘑菇,,以確保飲食消費安全。
預防毒蘑菇中毒
毒蘑菇與食用菇外觀相似,,目前沒有簡單易行的鑒別方法,,預防毒蘑菇中毒的根本方法就是:不采摘、不食用,!
再次提醒大家
來源:健康科普